《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六大核心要点解析

日期:2025-05-13 19:43:33 / 人气:10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系统构建生态环境督察制度体系,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条例聚焦制度创新与执行刚性,呈现六大核心突破:

一、制度创新:构建“党领导、双层级”督察体系
政治引领:明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督察全过程,首次规定督察组组长由现职或近期退出领导岗位的正省部级干部担任,强化政治权威。
双轨督察:建立中央与省级两级督察制度,中央督察覆盖省部级党委政府及央企,省级督察延伸至市县党委政府,形成“中央统筹、省级联动”的立体网络。
清单管理:要求督察整改方案明确“实施主体、目标、时限、措施、验收单位”五要素,实行整改销号制,杜绝“表面整改”。
二、督查机制:问题导向与科技赋能并重
靶向督察:聚焦“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情况,重点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等核心任务,建立“例行督察+专项督察+警示片”组合拳。
科技支撑:明确“调阅档案、走访问询、下沉暗访”等传统手段与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结合,提升问题发现能力。
案例震慑:要求例行督察期间形成典型案例并公开,2023年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曝光的12个问题已推动整改率超90%。
三、整改闭环:从“查问题”到“治根本”
整改责任制:被督察对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整改方案需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重大问题纳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监督范围。
动态跟踪:建立“清单化调度+抽查盯办”机制,对整改滞后地区实施约谈、专项督察等刚性措施,2024年黄河流域督察已约谈12个地市。
长效治理:要求将整改与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结合,如宁夏银川某化工园区通过督察整改实现“污染企业清零、绿色产业导入”。
四、成果运用:打通“督企”到“督政”链条
责任穿透:首次明确督察发现的失职失责问题线索移交中央纪委、中组部,2023年因环保问题追责问责厅局级干部18人。
考核挂钩:将督察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表彰直接关联,广东某市因督察整改不力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法律衔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刑事追责联动机制,江苏某化工企业因督察移交问题被索赔3.2亿元并追究刑事责任。
五、队伍建设:专业化与纪律约束双强化
人才库建设:组建涵盖生态环境、法律、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库,要求督察组成员通过政治审查与业务考核,实行“能进能出”动态管理。
纪律红线:明确禁止干预被督察对象正常工作、泄露秘密、谋取私利等10类违规行为,2024年督察期间查处2起督察人员违纪案件。
基层减负:规定督察进驻时间不超过20天,严禁层层陪同、材料泛滥,湖北某县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减少迎检负担40%。
六、法治突破:填补制度空白
首提“省级延伸”:明确省级督察对市县党委政府的监督权,解决以往基层督察“宽松软”问题。
量化整改标准:要求污染防治攻坚战问题整改完成率超90%,生态修复项目验收合格率不低于85%。
历史问题处置:针对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等难题,允许“一矿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山西某煤矿生态修复纳入国家试点。
执行展望:条例将于2024年7月1日施行,取代2019年《规定》,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督察从“阶段性任务”转向“常态化制度”。随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即将启动新一轮例行督察,条例的实施效果将接受实践检验,其“刚性约束+柔性引导”的制度设计,或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J9九游会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J9九游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