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抛的不是比亚迪,是汽车行业的“投资魔咒”

日期:2025-10-14 10:34:17 / 人气:6


当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消息引发市场热议,有人惋惜“错过新能源风口”,有人感慨“股神也会犯错”。但若回溯巴菲特半个多世纪的汽车行业观察与投资哲学,会发现这一决策不过是他对“车轮上的生意”刻在基因里的警惕——汽车行业,从来不是好的投资标的

一、历史的镜鉴:汽车行业的“永恒残酷”

巴菲特对汽车的警惕,源于他青年时代见证的美国汽车工业黄金时代的残酷。
1950年代,二战后经济复苏催生汽车需求爆发,美国三大车企(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垄断全球70%产量,创造就业、拉动经济,看似一片繁荣。但巴菲特敏锐发现:行业越热闹,车企越难赚钱
  • 竞争无休无止:车型迭代、技术失误、消费者偏好变化,让“五年前的畅销车五年后可能停产”成为常态。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轮流领跑,却没有一家能稳坐王座。
  • 外部冲击致命:日系车崛起后,三大车企迅速衰落——克莱斯勒破产重组,通用、福特在破产边缘挣扎,即便幸存者也沦为“全球市场边缘玩家”。
  • 利润薄如刀刃:即便熬过竞争,车企利润率也低得可怜。翻看本田、日产、宝马的历史财报,5%以下的净利润率是常态,甚至常跌至1%-2%。
巴菲特在1999年股东大会上总结:“即便你能预见到汽车对世界的改变,也很难靠它致富。” 这句话穿越20余年,精准预言了新能源时代的汽车行业——技术变革再剧烈,汽车还是那个“赢家通吃难、利润薄如纸”的生意

二、新能源汽车:换个“马甲”,还是汽车

2013年特斯拉Model S大卖、2021年新能源销量爆发,市场欢呼“汽车行业被颠覆”。但在巴菲特眼中,油箱变电池、发动机变电机,汽车的本质从未改变
  • 竞争逻辑未变:新能源赛道依然是“你追我赶的淘汰赛”。特斯拉曾是“电动化发明者”,却被比亚迪反超;理想、蔚来、小鹏反复登顶新势力销量榜,又迅速掉队;哪吒、零跑等新玩家崛起又陷入危机……技术、销量、市场份额的领先从未稳定。
  • 技术护城河易攻难守:曾被视为“颠覆性”的自动驾驶(FSD),在车企的疯狂投入下迅速“内卷”。理想转向智驾、比亚迪推出高阶智驾、长城宣称“智驾水平行业第一”——技术优势转瞬即逝,没有车企能靠单一技术稳坐钓鱼台。
  • 利润薄如往昔:2024年国内11家上市车企平均利润率仅2.49%,虽高于部分传统车企,但与互联网、医药等行业的高回报仍相去甚远。汽车行业的“苦”,从未因电动化、智能化而减轻。
新能源汽车的“新”,不过是动力来源与智能化的外壳,内核仍是那个竞争残酷、利润微薄的“车轮生意”。

三、巴菲特的“不投资”,是对行业的清醒认知

芒格曾因看好王传福与电动车赛道,力主投资比亚迪,最终赚得盆满钵满。但巴菲特的“被迫入场”与“最终清仓”,恰恰体现了他对行业本质的清醒——赚快钱可以,但长期持有难
汽车行业的“规模诱惑”与“精神价值”,让企业家前赴后继:中国汽车总产值占GDP近10%,超越房地产成为第一支柱;雷军、李想等企业家借汽车成为顶流。但对投资者而言,这些“外部性”与二级市场回报无关。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始终围绕“可预测的稳定盈利”。汽车行业的不确定性(竞争、技术、政策)、低利润率、高资本投入,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清仓比亚迪,不是看空中国新能源,而是对“汽车赛道难出长期赢家”的再一次验证。

从1950年代的美国三大车企,到2020年代的特斯拉、比亚迪,汽车行业的“残酷剧本”从未改变。巴菲特抛的不是比亚迪,而是对“车轮上的生意”的永恒警惕——再性感的赛道,若无法解决“赢家难辨、利润微薄”的核心矛盾,终成投资的“魔咒”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巴菲特的“不投资汽车”,或许比“如何选股”更值得深思:有些行业,即便增长再快,也不适合成为财富的长期港湾。(完)

作者:J9九游会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J9九游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