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了新能源的VC已经开始“集体忏悔”

日期:2023-05-12 16:55:39 / 人气:131


“明年新能源就一地鸡毛了。”
“不是,是今年。”
本以为新能源是2023年为数不多的确定出路,应该会很热,但从市场上陆续听到新能源投资人和FA的悲观态度,多少有些意外。
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2023年年初至今,二级市场碳酸锂价格下跌近50天,堪称“锂”谱,三个月锂价下跌60%;新能源汽车也遭遇多重攻击。先是国家补贴撤回,然后特斯拉大幅降价,掀起价格战。再加上燃油车“自杀式”降价,新能源车销量明显不足;资金不断从新能源涌入人工智能,AI赛道占优...
种种迹象传导到一级市场,新能源投资人无奈地说:“原来的爱真的会消失,AI会接过新能源的大旗。”
01找项目难,推项目难
"几乎所有像锂电池和光伏这样的机会都可以投资."新能源投资人士坦言。
2022年以来新能源投资蓬勃发展,投资人大面积扫货项目,行业集中度和9·19效应已经显现。但今年如果还是局限于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系统,大概率投资就不好看了。
虽然今年年初,很多新能源投资人开始“出差报复”,飞遍全国,但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很忙”地呆着。其实好项目并不多,基本都是“只看不投”。
“今年出差明显感觉项目不满意,一天1-2场,和去年差远了。去年一天至少3场,项目太多了。”新能源投资人感叹,现在市场上的项目基本都是以前见过的,要么技术不行,要么估值太高,几乎没有眼前一亮的新项目。
“现在是时候把去年看的项目拿出来了。”新能源FA也有同感。“今年的项目都有库存。毕竟经历了2022年新能源项目的集中爆发,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颠覆性的新技术。另外,投资人筛选项目的‘审美’也提高了,普通项目不见。"
“找项目难,推项目难”,这是新能源投资人的普遍现状。目前市场上只剩下两类值得投资人和FA力推的项目。
一种是细分赛道中的几个头部项目。技术路线确定,商业模式运行良好,但估值不便宜。前述投资人表示,如果公司和行业真的发展好,即使高估值也能消化,关键是一票难求。
“和创始人没有私交,份额根本抢不到。”
另一种是技术尚处于早期,有潜在发展空间的项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个新能源投资人复工项目的经验还不够。“新技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更何况下游客户意识还没建立起来,价格也上不去。IC一般认为风险大,不想赌。”
而且,“现在连前期项目估值都在天上了。”
02艾将接过大旗。
新能源投资的困境是产业周期和投资周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产业周期,新能源估值下降对应的是产能“去泡沫化”阶段。
“目前,供应严重过剩。供给侧快速运转,产能陆续增加;需求方车卖不出去,需求传导不出去。估值回调很正常。”新能源投资人表示,新能源的本质是制造业,会受到从高峰到低谷的周期影响。前两年,是高峰期。这两年需求下降,产能过剩,估值也陷入低谷期。
产业低谷只是短期供需失衡造成的。对于长期看好新能源的投资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入市的好时机。前述投资者表示,“碳酸锂价格下降很快。以前好的公司,几十家机构围着,估值很贵。现在市场调整了,我们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投资我们心目中的好公司。”
其次,风口的轮换,主题的变换,也是投资行业的常态。
经过前两年的穷追猛打,新能源的热度几乎消耗殆尽。此外,2022年ChatGPT等生成型AI诞生,互联网大佬、明星投资人在AI创业,市场热钱蠢蠢欲动——一个听起来更吸引人的故事出现了。
“人工智能必将接过新能源的大旗。”新能源投资者承认,他们在机构中并不那么受欢迎。
“回想去年,我几乎没有摸过脚,也很少呆在办公室。”然而今年,风水轮流转。看着AI组的投资人,忙得跟项目方“推杯换盏”,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整理过去的老项目。
很多原本看新能源的投资人都去看AI了。“因为人手不足,很多新聘的投资经理都调到了AI组,每人有两个实习生,新能源组只有两个。”另一位新能源投资者酸溜溜地说。
更深层的驱动力——LP也想投钱给AI。一位国有LP告诉中国投资网,“我们已经退了一部分新能源基金的股份,准备找元宇宙和AI的基金。最好能顺便在我们园区落地几家企业。”
这一点FA也深有体会。“现在新能源投资人都装作很有钱,项目都推到IC了。结果他们跟我说LP的钱没到,转投AI了。”
这一切都伤害了新能源的粉丝。前几天甚至有新能源投资人和基金经理组成了500人的“新能源告白团”,集体痛哭,直言“非常后悔”。
03集体卷新料。
新能源留下来的投资人有哪些?
下垂的果子已经摘下来了,“上游滚新料”是普遍现象。目前投资者关注的有几类:
碳化硅今年被新能源投资者视为“相对确定性贝塔”。碳化硅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被认为是我国芯片产业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可以应用到整个新能源行业,包括光伏逆变器、电源、新能源汽车中的逆变器。
“碳化硅第一股”田玉娥先进于2022年成功在科创板上市,目前市值超过344亿元。招股书显示,其拥有41名股东,包括华为哈勃投资、深创投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据业内人士透露,田玉娥先进上市前融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知名VC/PE都在排队入股。
国内首家从事碳化硅外延片研究的创业公司天宇半导体也在今年2月完成了高达12亿元的融资,投资人阵容豪华,包括华为哈勃、比亚迪等著名产业资本,以及众多国有基金。
其次,硅碳负极材料也成为很多新能源投资者关注的细分领域。硅碳负极具有比石墨负极能量密度更高的优势,被视为下一代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因此也出现了热点项目“排队发钱”的盛况。
此外,即使是距离商业落地还有一定距离的CCUS概念,也成为今年众多新能源投资者关注的焦点。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指的是碳捕获、利用和储存,简单来说就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各种绿色化学物质。国外有很多创业公司,可以生产汽车零部件,运动鞋,洗衣粉,太阳镜,甚至是二氧化碳制成的伏特加。
然而,CCUS的概念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投资者将当前的CCUS比作20年前的光伏产业。产业链复杂,现阶段贯穿整个商业模式并不容易。CCUS的整个产业链涵盖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捕集、运输、利用和封存,技术环节较多。此外,这种复杂性也导致了CCUS的高成本。从前期的技术研发到后期的项目落地,各种设备改造、占地成本、配套支持都是不小的开支。
因此,进入CCUS项目的门票也是上亿的级别。所以,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一级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等待和学习CCUS,很少有人真正出手。
不过,近日有新能源投资者向中国投资网透露,CCUS概念的几款低碳新材料已经问世。"最近,我在看百奥恒和地质聚合物."
除了上游的新材料,氢能、储能等新能源依然火热,但门槛普遍较高,留给一级市场财务投资的机会不多。
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项目方普遍想拿产业资本的钱,财政投资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储能项目的价格并不便宜,单笔投资金额很大,所以“子弹不多”的中小基金买不起。
有投资者透露,“新型储能现在贵得离谱,几百万的收入就估值20亿。”"

作者:开丰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开丰娱乐 版权所有